BIM x 楼宇自动化带动建筑设施管理创新应用
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智能建筑的愿景,更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管理者、业主、设计者、施工者等集成需求,深化使用者舒适度、建筑维运效率、业主投资效益三赢的局面,带动新一代智能建筑的创新革命。
结合机器学习机制,BIM深化智能楼宇控制内涵
从大环境来看,随着绿建筑开始重视建筑使用后评估、已开发国家的建物维运费用远超过兴建经费,越来越多建筑在一开始初步设计时间,就导入数字化的因子,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来进行设计与效果的模拟。如今随着技术与应用的进展,这建筑设计初期建立的信息如何与建筑整体生命周期中管理与维运阶段的建筑管理或庶务管理系统顺利衔接,建立有效的设计模拟→实施→验证→修正设计/管理优化的反馈系统,为业主、用户创造综效,更成为有识者关切的议题。
在数字化技术日趋成熟下,世界级公共建筑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Schiphol Airport)、澳洲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美国丹佛机场(Denver Airport)等,都将传统的纸本建筑设计、施工规划、设备数据等数据,透过BIM,转变为建筑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始。导入BIM之后,业主随即结合设施管理平台,将所有建物、设备数据同步更新到统一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用手机、平板等行动装置达到设备检修、查阅维修历史纪录、计划排程,缩短盘点时间。
台湾建筑中心商务育成经理林颖立分享结合建筑不同生命周期所用数字工具所带来的好处。首先,BIM详细记录了建物设计之初以来从材质、构建、设备大大小小的各项数据。当建物开始启用后,BIM持续记录建物与系统、环境、空间使用的各项互动关系,成为楼宇管理履历,往后不管是由谁负责设施管理与维运,都可以快速上手。若能进一步透过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楼控系统反馈实际环控使用行为模式至BIM系统,成为一套Digital Twin(数字孪生)的学习机制,使现实世界和虚拟模型间具有链接性的,可藉由传感器(sensor)实时回传数据,回馈给虚拟模型,进而找出环控相关的因子并纳入楼宇控制的重要参数,将可为智能楼宇创造更大的投资效益。
举例说明,BIM详载了空间规划、建物材料、设备使用期限等设计数据,当楼宇开始运作后,使用者与空间互动的实际使用行为、外在气候变化等数据可反馈给BIM,重新检视设计者当初的规划,并藉此调整设计之初所采取的楼控策略,达到更符合实际所需的以人为本智能楼控管理。
此外,楼控系统再与第三方系统集成,例如大楼的空间租借管理系统等,让BIM所延伸出的设施维护不仅是管理空间内设施的布建,而能更进一步与使用者实际上的使用行为结合、巡检查修、资产管理,达到跨系统、跨平台的集成管理,提升楼宇生命周期的永续性。
台湾建筑中心应用推广部经理李明澔更进一步指出,透过BIM与楼控集成的反馈学习机制所累积的大数据数据库可成为业主的资产,对未来规划新建案或既有建筑翻新,都可以根据此数据库做出因地制宜的规划与设计,省却先期投资、设备调适与导入成本。
在以上美好的可能性外,专家们也不约而同指出,数字化建筑管理仍被大多数人视为相对昂贵的投资,BIM、楼宇管理与庶务管理的集成,也需要更多丰富的实证经验,使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时尚语言,都真正能落实为对所有建筑使用者、管理者有意义的价值体现。这也是所有怀抱智能楼宇愿景的人们,不可偏废的严肃功课。